被問太多,今天索性專門說道說道。
我們一直使用的無線測試儀是NetScout AirCheck WiFi Tester,目前業界公認比較優秀的便攜式專業無線測試儀表,在世界范圍都有著廣泛應用。
去年,AirCheck家族有了新型號G2,與時俱進地增加了很多當下亟需的新特性,進一步擴展了無線測試能力,比如對11ac的完整支持,比如對Link-Live云服務的支持,再比如對AP上聯有線側的測試能力等等。
總之,AirCheck G2功能規格全面超越了上一代產品,變得更加實用。
要說和手機裝“WiFi分析儀”這樣的APP的區別,舉個簡單的例子,你去菜場買菜,10個攤位各稱1斤貨品,一定有多有少;而你最信任的一定是市場里的公平秤,它不但精準,稱重數據也受老百姓和市場管理機構的認可。
AirCheck就是無線測試領域的公平秤。
本文不過多探討AirCheck的功能規格(對此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閱讀《破除WiFi故障 Netscout AirCheck G2評測》),神兵唯有在戰場才能證明自己價值,在格物資訊看來,AirCheck確實是無線工程和無線運維中無可替代的神兵利器。
與其事后扯皮,不如做事前諸葛
還記得不久前發布的《WiFi爛?99%的無線辦公網項目都漏了這一步》么?我們明確提到目前大多數無線辦公網項目的現場工勘都做得不到位。而觀眾投票結果也印證了這一點,在154位投票者中,只有20%認為自己管理的無線辦公網的規劃工勘環節做到位了,有點令人傷心。
特別是工勘中對外部溢出信號和干擾的檢測評估這一關鍵步驟,恨不得99%的項目都漏掉了,結果也許就是甲方乙方一塊掉坑里。
我們列舉了身邊的真實案例——那個悲催的互聯網企業,自從搬到新辦公室后2.4G WiFi就從沒好用過。IT運維的兄弟也是懵了,設備沒問題,配置也沒問題,就是投訴不停;集成商也快瘋了,售后工程師來了一趟又一趟,問題卻從來沒解決過。
直到IT運維拐彎抹角地借來評估設備,才發現辦公室里2.4G的所有可用信道幾乎長期穩定跑滿。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,當他輾轉找到上一家租戶的IT運維,才被告知“以前一直就是這個德行”……
何必!何苦!
只要集成商在售前工勘階段,利用AirCheck先檢測一下新辦公室的外部干擾,就可以有效避免這種情況發生。AirCheck定位于便攜快速測試,開機1分鐘內就能完整呈現所有WiFi可用信道的使用情況,并且能清晰標示出哪些是外部的WiFi干擾,哪些又是來自藍牙、Zigbee設備的同頻干擾。
沒錯,任何人對干擾都無能為力,但至少集成商可以把方案做得更有針對性,比如設計為全5G接入的無線方案。同時也可以給甲方基于量化數據的預警,告知未來2.4G是不可用的狀態。相信沒有愿意給自己找麻煩的IT運維,他一定會幫助集成商協調好一切,為雙方免責。
一臺小小的AirCheck,提供了空口質量全面的量化數據,為無線規劃方案帶來了無限的合理性,能有效避免大量無線項目交付后甲乙雙方不停扯皮的雙輸局面,功德無量。
弱電的兄弟,這個鍋俺網絡不背!
對于大多數無線項目來說,弱電和無線都是被明確區分開的兩個環節。但無線部署又重度依賴弱電施工,除了點位需要合理規劃外,線纜與端接品質也對無線的接入體驗有著決定權。
無線實施最怕什么?PoE交換機上架了,AP裝好了,線也跳好了,結果AP就是上不了線。坦率地說,任何設備都存在開箱即損的可能,但比例極低。出現AP不上線的情況,通常是弱電施工中出了問題。
但你沒地方講理去。按工程實施的先后順序,網絡開始調試時弱電施工方八成已經離場了。除非之前交接時就指出問題,否則現在想喊弱電施工回來一塊找原因,幾乎不可能。
這是屬于AirCheck G2的高光時刻。相比上一代產品,AirCheck G2新增加了一個GE口,可以看做有線測試儀LinkRunner AT2000的硬件+軟件裁剪模塊,專門用來評估無線項目中有線上聯的品質(還有一個功能是上傳測試數據到Link-Live云服務)。
對配備了AirCheck G2的技術團隊來說,在與弱電施工方交接時只需要做一件事,就是帶個PoE交換機去,把機架上AP的跳線都連接好,然后一個個過一遍。AirCheck G2可以在短短一兩分鐘內完成單個接口的1-4層完整測試,特別是用以評估線纜PoE的功耗衰減是否正常的TurePower特性,堪稱無線工程中的殺手級應用。
啥是TurePower?就是不要給我聲明你支持哪個級別多少瓦的PoE輸出,把電打過來瞧瞧。AirCheck G2可以自行生成真實負載,驗證輸送過來的電是否合格。如果供電不足,請查線!
所以你只需關注AirCheck G2輸出的不正常的信息,比如端口協商只有百兆,或者PoE功率不足,抑或線序異常等等,然后將測試報告同步給弱電施工方與甲方,踏踏實實等著下一次進場通知即可。
AirCheck G2帶來的是一條清晰有效的責任紅線,你不達標,我不開工。
btw,AirCheck G2也提供了“漫游測試”功能,但我們感覺更適合用在臨時檢測或抽樣檢測場景。大型無線辦公項目的驗收,還須借助NetScout AirMagnet Survey這種更專業、更強大的解決方案。
讓IT運維從跪著到站著
無線網絡的規劃建設雖然復雜但周期短暫,真正的痛苦在于交付后貫穿無線網絡全生命周期的運維。
那是一場技術與體驗的長期博弈。那是一場修行。
格物資訊通過長期跟蹤大量項目發現,即便是再完美的無線網絡規劃交付,也架不住使用過程中永遠變化的空間環境的糟蹋。
比如某互聯網企業,無線網絡在新辦公室交付驗收時的測試結果近乎完美,但入駐使用后卻遇到很大問題,2.4G WiFi連接存在比較大的延遲抖動,5G WiFi甚至會有突發斷流。IT運維的兄弟一臉懵逼,設備配置和工作狀態一切正常,終端系統和驅動也看不出問題,怎么網就不好了?!
既然發現不了問題,就別談解決問題。面對千夫所指,IT運維的兄弟連個證據都拿不出,只能跪著。
這就是中小無線辦公場景里大多數IT運維兄弟的生存狀態。
最后還是借助AirCheck,他半小時就找到了所有原因,并且驗證解決了問題。
很簡單,互聯網企業的員工普遍年輕,幾乎每個人都用著手表手環無線鍵盤鼠標藍牙耳機……并且他們擔心新辦公室的裝修污染,幾乎每3米就放了一個小米凈化器,都工作在未與APP配對狀態,于是每個小米凈化器就是一個AP……至于5G WiFi的突發斷流就更神奇了,是因為會議室用了“先進”的無線投影,只要開始投影5G WiFi就是幾乎沒法用。
AirCheck開機1分鐘就給出了量化的證據,說明大量智能設備在2.4G頻段造成了很大干擾,影響了2.4G WiFi的使用體驗;無線投影則堪稱大殺器,工作時會直接打滿5G頻段的幾個信道,可謂路過之處寸草不生!
有了這些量化的證據,IT運維終于卸掉了身上的鍋,昂首站了起來。自己能解決的問題自己解決,自己解決不了的,交給行政去解決……
天亮了。
等等,還有些同學因為某些原因自己接了無線路由,或者使用了隨身WiFi這樣的產品。它們用起來確實可能更方便,但會和辦公無線網絡互相傷害,甚至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。
但找到并拆除所有私接設備是相當不容易的,畢竟這個世界上不存在所有人都嚴格遵守規章制度,否則今天的世界一定更美好。
在AirCheck強大的技術實現面前,這個難題可以被簡單快速地搞定。AirCheck的AP定位功能可以讓IT運維在很短的時間內找到所有想找的AP,無論它們是什么形態、藏在什么地方。如果配上定向天線組件,AirCheck的AP定位能力更會被提升到一個變態的程度,令人發指。
最關鍵的,提供這樣的使用體驗,并不意味著需要很高的學習成本。實際上,大部分IT運維人員都可以在沒有任何培訓、文檔的前提下順利駕馭AirCheck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它絕對是一款成功的互聯網時代的產品。
剁手有理
上面提到的都是NetSouct AirCheck G2的核心價值。
格物資訊建議每個專注于無線組網項目的集成商、服務商、代理商的技術團隊都配備AirCheck G2,它既是規劃與交付品質的基礎保證,又是降低后期排障成本的利器,更是對客戶最大的負責。
而對于越來越多的將無線網絡做為主力辦公網的企業客戶來說,AirCheck G2可以顯著提升IT人員對于無線網絡的運維能力,至少他們給出的報障回復不再是猜測得來的、模棱兩可的、飽受用戶質疑的結論。
實際上,我們已經看到部分互聯網企業和聯合辦公企業的IT部門開始購買、使用AirCheck G2。它的確不便宜,但IT對于這些客戶來說更是business critical,相比因無線網絡品質差導致的辦公效率低下或退租,這筆錢顯然花得值得。
]]>
盡管對個人用戶而言,速率提高最顯著的收獲就是數據傳輸加速,但對網絡管理人員而言,最大的受益可能就是能夠處理更多設備,且不會出現不可接受的性能下降現象。鑒于越來越多用戶不僅訪問無線網絡,而且還使用多種設備(手機、筆記本以及其他“智能”設備)訪問的事實,將 AP 升級到 802.11ac 能以經濟合理的成本顯著緩解壓力。802.11ac 功能特征的累積優勢能讓 Wi-Fi 解決方案滿足當今的大容量和高質量移動實時應用(例如,視頻和音頻)的需求。
802.11ac 通過多種方法來實現其原始速度提升:
全新的 MIMO 技術 ——多用戶 MIMO (MU-MIMO) ——允許 AP 同時以相同的頻率向多個用戶發送多幀。因此也是 AP 首次起到類似于以太網交換機(而不是集線器)的作用,可支持多用戶。
802.11ac 僅在不擁擠的 5GHz 頻段工作,因此雙頻段客戶端和 AP 能在 2.4GHz 頻段訪問 802.11n。802.11ac 的設計很重視與現有 Wi-Fi 標準的兼容性,可與 802.11a/n 設備共存。網絡的精心設計和部署可最大限度發掘部署 802.11ac 的優勢,同時仍支持較早的設備。
每次引入新技術時,網絡設計、部署和維護人員都會面臨許多挑戰。這些挑戰包括:
不可將現有 802.11n 甚至 802.11a/b/g Wi-Fi AP 等舊有技術 1 對 1 地更換為新 802.11ac AP。用戶認為 1 對 1 更換 AP 是最廉價、最快的引入新技術的方法,且無需任何“實際計劃”即可在將來的技術中重用過去的部署。這種謬論會導致質量差且昂貴的網絡設計,且之后總會返工。另外常見的“在問題中接入另一個 AP”的做法昂貴、費時、且降低網絡效率。
用戶應定義好遷移策略,而不要盲目地部署或之后再插入另一個 AP。這包括要根據業務需要選擇技術、估計預算、計算 AP 的位置和配置以最大化覆蓋率和性能,然后再部署 AP。就像 802.11n 一樣,除規則遷移路徑外,用戶還要執行實際勘測以部署最準確的網絡,因為這樣可以考慮到網絡的各種環境和網絡情況。
除部署任何無線網絡面臨的問題外,802.11ac 的設計還有一些其他注意事項:
測量吞吐量是性能的唯一真實指標
802.11ac 是在 802.11n 中引入的技術(如 MIMO、波束形成、更寬的信道和其他空間流)基礎上建立的。由于所有這些功能,信號強度不是 WLAN 性能的真實指標
您當前的 802.11a/n 無線網絡環境會對 11ac 性能造成不利影響
如上所述,802.11ac 向后兼容 802.11n 和 802.11a,可在支持 802.11a/n/ac 客戶端的 5GHz 頻段的混合模式環境中運行。由于 802.11a/n 客戶端降低了傳輸速率,可能會對 802.11ac 客戶端造成不利影響。
制定信道分配方案是最大限度利用 802.11ac 網絡性能的關鍵
802.11ac 引入了 80MHz 和 160MHz 寬頻道操作,可支持更大吞吐量。使用 802.11ac 的更寬信道會使同信道干擾的可能性增加,也會對性能造成負面影響。
業界有一種誤解,就是用戶可使用手邊的任何診斷工具/方法解決網絡中的問題。這是因為他們相信所有診斷工具都有相同的功能,或者 WLAN AP 基礎設施的內置診斷或監控功能可以完成所有診斷。
依靠不合適的工具或方法會導致診斷速度慢,而且大部分情況下完全不能解決問題。這是用戶手機或平板上下載的免費智能設備應用的最常見問題。因為效率低或診斷不全面造成的重復診斷,不僅會降低用戶對網絡的滿意度,還會影響關鍵的 WLAN 應用的性能,使網絡易受安全威脅和攻擊的影響。對于系統集成商來說,這不僅會削減項目利潤,還會影響其將來經營業務的信譽。
用戶還經常誤認為 AP 無需第3方工具即可監控并解決所有問題。使基礎設施 AP 離線,然后使用有限的功能(不具備第 3?方工具般全面的監控和診斷功能)進行部分時間(僅偶爾掃描無線)或全時間分析,既不會解決實際問題,對其“AP 基礎設施投資”也毫無益處,這只是一種“感覺良好”或“錦上添花”的做法。要完全解決問題,客戶不僅要捕獲并分析全面的 802.11ac 流量,還要到問題發生地點進行診斷(而不是從固定地點片面地看待 AP 問題),且不能使 AP 離線。
]]>
CNX 3000 無線萬用表可滿足便利測試和測量故障排除的一切需要。
此外,CNX 無線啟用模塊還測量交流電壓、交流電流及溫度,這些顯示在 CNX 無線萬用表上。選擇標準電流鉗或柔性電流鉗測量交流電流。混合模塊,然后將它們與您獨特的測量需求相匹配。讀取主顯示屏上的主要測量值,一次多達三個模塊。模塊可單獨使用,或作為 CNX 套件的組成部分使用。
福祿克FLUKE CNX 3000 工業系統提供所有常見電氣參數的測量。 CNX 3000?無線萬用表提供:
CNX i3000 iFlex 交流無線電流模塊提供:
CNX v3000 交流無線電壓模塊提供:
|
CNX 無線系統可同時跟蹤多達 10 個測量模塊,將結果發送至 PC 以供詳細分析。
對于所有規格:精度期限指定為校準后的一年,工作溫度為 18 °C 至 28 °C,相對濕度為 0% 至 90%。精度規格采用的格式為 ±([讀數的 %] + [最低有效位數數字])。
詳細的技術指標 | |||
交流電壓 | |||
量程 ? | 分辨率 | 精度 ? ? | |
45 Hz 至 500 Hz | 500 Hz 至 1 kHz | ||
600.0 mV | 0.1 mV | 1.0 % + 3 | 2.0 % + 3 |
6.000 V | 0.001 V | ||
60.00 V | 0.01 V | ||
600.0 V | 0.1 V | ||
1000 V | 1 V | ||
? 所有交流電壓量程均已指定為從 1 % 至 100 % 的量程。 ? 在滿刻度到 500 V 時,波峰因素 ≤ 3,在 1000 V 時波峰因素呈線性下降至 < 1.5。 ? 若為非正弦波,則高達 3 的波峰因數通常要加 -(2% 讀數 + 2% 滿刻度)。 |
直流電壓、連通性、電阻、二極管測試和電容 | |||
功能 | 量程 ? | 分辨率 | 精度 |
mV | 600.0 mV | 0.1 mV | 0.09 % + 2 |
V | 6.000 V | 0.001 V | 0.09 % + 2 |
60.00 V | 0.01 V | ||
600.0 V | 0.1 V | ||
1000 V | 1 V | 0.15 % + 2 | |
))) | 600 Ω | 1 Ω | < 25 Ω 時,儀表發出蜂鳴聲,蜂鳴器檢測 250 μs 或更長時間的開路或短路。 |
Ω | 600.0 Ω | 0.1 Ω | 0.5 % + 2 |
6.000 kΩ | 0.001 kΩ | 0.5 % + 1 | |
60.00 kΩ | 0.01 kΩ | ||
60.00 kΩ | 0.1 kΩ | ||
600.0 kΩ | 0.001 MΩ | ||
50.00 MΩ | 0.01 MΩ | 1.5 % + 3 | |
二極管測試 | 2.000 V | 0.001 V | 1 % + 2 |
?F | 1000 nF | 1 nF | 1.2 % + 2 |
10.00 μF | 0.01 μF | ||
100.0 μF | 0.1 μF | ||
9999 μF ? | 1 μF | 10% | |
? 在 9999 μF 量程下測量 1000 μF 電容時,測量精度為 1.2 % + 2。 |
交流和直流電流 | |||
功能 | 量程 ? | 分辨率 | 精度 |
交流電流 (45 Hz 至 1 kHz) |
60.00 mA | 0.01 mA | 1.5 % + 3 |
400.0 mA ? | 0.1 mA | ||
mA DC ? | 60.00 mA | 0.01 mA | 0.5 % + 3 |
400.0 mA | 0.1 mA | ||
? 所有交流電流量程均已指定為從 5 % 至 100 % 的量程。 ? 輸入負載電壓(典型):400 mA 輸入 2 mV/mA。 ? 400.0 mA 指定精度,最高 600 mA 過載。 |
頻率 | |||
量程 ? | 分辨率 | 精度 | |
99.99 Hz | 0.01 Hz | 0.1 % + 1 | |
999.9 Hz | 0.1 Hz | ||
9.999 kHz | 0.001 kHz | ||
99.99 kHz | 0.01 kHz | ||
? 指定電壓頻率最高為 99.99 kHz,電流頻率最高為 10 kHz。 |
輸入特性 | ||||||
功能 | 過載 保護 |
輸入阻抗 (標稱值) |
共模衰減率(1 kΩ 不平衡) | 常模抑制比 | ||
![]() |
1100 V 均方根 | > 10 MΩ < 100 pF | 在直流且頻率為 50 Hz 或 60 Hz 時大于 120 dB | 在 50 Hz 或 60 Hz 時大于 60 dB | ||
![]() |
1100 V 均方根 | > 10 MΩ < 100 pF | 在直流且頻率為 60 Hz 以下時大于 60 dB | |||
![]() |
1100 V 均方根 | > 10 MΩ < 100 pF | 在直流且頻率為 50 Hz 或 60 Hz 時大于 120 dB | 在 50 Hz 或 60 Hz 時大于 60 dB | ||
開路測試電壓 | 滿刻度 | 典型短路電流 | ||||
至 6 MΩ | 50 MΩ | |||||
![]() |
1100 V 均方根 | < 2.7 V DC | < 0.7 V DC | < 0.9 V DC | < 350 mA | |
![]() |
1100 V 均方根 | < 2.7 V DC | 直流 2.000 V | < 1.1 mA |
功能 | 過載保護 | 過載 |
mA | 保險絲,44/100 A,1000 V,快熔 | 600 mA 過載最長達 2 分鐘,最少 10 分鐘停頓 |
最小值/最大值記錄 | |
功能 | 精度 |
直流功能 | 測量功能的指定精度,持續時間 >350 毫秒的變化共計 12 次 |
交流功能 | 測量功能的指定精度,持續時間 >900 毫秒的變化共計 40 次 |
通用技術指標 | |
任何端子和接地之間的最高電壓 | 1000 V 直流或交流均方根 |
Ω A 輸入的熔斷保護 | 0.44 A (44/100 A, 440 mA),1000 V 快速熔斷,僅限福祿克指定部件 |
顯示屏 (LCD) | 更新率: 4/秒 伏特、安培、歐姆:6000 次 頻率:10000 次 電容:1000 次 |
電池類型 | 三節 AA 堿性電池,NEDA 15A IEC LR6 |
電池壽命 | 最少 300 小時 |
溫度 | 工作溫度:-10 °C 至 50 °C;存放溫度:-40 °C 至 60 °C |
相對濕度 | 0 % 至 90 %(0 °C 至 35 °C) 0 % 至 75 %(35 °C 至 40 °C) 0 % 至 45 %(40 °C 至 50 °C) |
海拔 | 工作海拔: 2000 米 存放海拔:12000 米 |
溫度系數 | 0.1 X(指定精度)/°C (<18 °C 或 >28 °C) |
無線頻率 | 2.4 GHz ISM 頻帶 20 米范圍 |
尺寸(高 x 寬 x 長) | 4.75 cm x 9.3 cm x 20.7 cm (1.87 in x 3.68 in x 8.14 in) |
重量 | 340 g (12 oz) |
安全標準 | US ANSI:ANSI/ISA 61010-1 / (82.02.01):第 3 版 CSA:CAN/CSA-C22.2 No 61010-1-12:第 3 版 CE 歐洲:IEC/EN 61010-1:2010 |
電磁兼容性 EMI、RFI、EMC、RF |
EN 61326-1:2006、EN 61326-2-2:2006 ETSI EN 300 328 V1.7.1:2006、ETSI EN 300 489 V1.8.1:2008、FCC 第 15 部分 C 子部分第 15.207、15.209、15.249 節 FCCID:T68-FWCS IC:6627A-FWCS |
防護 (IP) 等級 | IP54 |
型號名稱 | 描述 |
CNX 3000 | Fluke CNX 3000 無線萬用表
|
CNX v3000 | Fluke CNX v3000 交流無線電壓模塊
|
CNX i3000 | Fluke CNX i3000 iFlex 交流無線電流模塊
|
CNX a3000 | Fluke CNX a3000 交流無線電流鉗模塊
|
CNX t3000 | Fluke CNX t3000 K 型無線溫度模塊
|
CNX i3000 套件 | Fluke CNX i3000 iFlex 交流電流測量套件
|
CNX v3000 套件 |
Fluke CNX v3000 交流電壓套件 |
CNX a3000 套件 | Fluke CNX a3000 交流電流鉗套件
|
CNX t3000 套件 | Fluke CNX t3000 溫度測量套件
|
CNX 3000 GM | Fluke CNX 3000 一般維護系統
|
CNX 3000 IND | Fluke CNX 3000 工業系統
|
CNX 3000 HVAC | Fluke CNX 3000 HVAC 系統
|
PC Adapter and Software | |
CNX pc3000 | Fluke CNX pc3000 PC 適配器 |
機套和掛件 | |
CNX C3000 | CNX C3000 高級模塊化工具包 用于可定制攜帶系統的帶狀工具包,可與其他 CNX 模塊化工具包配用。 |
CNX C3001 | CNX C3001 模塊化小包 與 Fluke CNX 無線模塊兼容。 |
CNX C3002 | CNX C3002 模塊化 DMM 2 艙軟包
|
CNX C3003 | CNX C3003 模塊化 3 艙軟包
|
Test Leads | |
福祿克(Fluke) TL175 可旋轉表筆 | Fluke TL175 可旋轉表筆 |
溫度 | |
80PJ-1 | 珠型探頭 |
80PK-1 | 珠型探頭 |
]]>